名:
报名编号:
学习中心:
层 次: (高起专或专升本)
专 业:
实验一:混凝土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配合比信息:
1.基本设计指标
(1)设计强度等级
(2)设计砼坍落度
2.原材料
(1)水泥:种类 强度等级
(2)砂子:种类 细度模数
(3)石子:种类 粒 级
(4)水:
3.配合比:(kg/m3)
材料 水泥 砂 碎石 水 水灰比 砂率
1m3用量(kg) 475 600 1125 200 0.42 35%
称量精度 ±0.5% ±1% ±1% ±0.5% -- --
15L用量(kg) 7.125 9.0 16.875 3 0.42 35%
三、实验内容:
第1部分: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的测定和评价
1、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数据及结果
工作性参数 测试结果
坍落度,mm
粘聚性
保水性
第2部分:混凝土力学性能检验
1、实验仪器、设备:
2、实验数据及结果
试件编号 1# 2# 3#
破坏荷载F,kN
抗压强度 ,MPa
其中( ,A=22500mm2)
抗压强度代表值,MPa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判定:
(1)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2)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是如何判定的?
实验二: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
一、全站仪的特点:
(1)
(2)
(3)
(4)
二、全站仪的构造:
三、全站仪的安装:
四、全站仪的测量结果
测量项目 测试结果
角度测量
距离测量
坐标测量
实验三:水准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2)
(3)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内容:
1、实验仪器、工具:
2、水准仪的操作程序:
3、实验数据及结果
水准测量记录表
测站
编号 点号 后尺 下丝 前尺 下丝 标尺读数
(m) 后尺-前尺
(m) 高差
中数
(m) 高差
改正
(m) 高程
(m)
上丝 上丝
后视距 前视距 后尺 前尺
视距差 ∑d
1 13.650
1.234 0.960
2
0.823 1.442
3
1.638 1.166
4
1.135 1.257
1 --- --- --- --- --- --- --- --- 13.650
辅助计算
实验四:水力学渗流电模拟实验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简图
三、实验数据
1、已知数据
(1)渗透系数k = 6×10-5 cm/s
(2)上、下游水头差H = 50 cm
2、实测数据与计算数据
(1)数据记录(见附表1 实验数据记录表。部分数据须同学们自己在所给的流网中读出,并将附表1补充完整)
(2)流网图(见附图1 流网图)
(3)计算结果
四、实验结果分析及回答思考题
1、实验盘为何要求水平?
附表1 实验数据记录表
等势线 9 8 7 6 5 4 3 2 1
测点坐标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x y
1 -4.8 14 -4.6 11.6 -4.6 -4.4 -4.3 12.4 0.2 15 2.8 4.5 14.5 5 14.8
2 -9.6 12.7 -9.3 9.2 -7.3 -4.3 0.8 6.2 1.5 9.3 5 7.2 11.2 10.2 12.8
3 -14.5 11 -14.1 5.6 -8.7 -4.9 -0.2 1.4 3.4 4.7 8.9 11.5 7.9 14.9 11.4
4 -19.8 9.4 -17.5 2.9 -11.5 -5.8 0.3 -3.5 5.8 -1.1 12.2 14.9 4.9 19.6 10
5 -24 8.4 -20.6 0.7 -14.3 -6.9 0.6 -8.8 8 -7.7 15 20.9 1.4 24.2 8.9
附图1 流网图
《水利工程实验》(一)课程学习要求
一、课程考核形式
本课程的考核形式为离线作业(实验报告),无在线作业和考试。“离线作业及要求”在该课程的“离线作业”模块中下载。
二、离线作业要求
学生需要在平台离线作业中下载“大工21春《水利工程实验》(一)实验报告”,观看实验课件,根据课件中的操作及实验结果来读取实验数据、认真填写“大工21春《水利工程实验》(一)实验报告”,并提交至课程平台,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作为本课程考核的依据,未提交者无成绩。
《水利工程实验》(一)实验报告由混凝土实验、全站仪的认识与使用、水准测量实验、水力学渗流电模拟实验四个独立的部分构成,学生需要完成四个实验报告的全部内容。
三、离线作业提交形式
学生需要以附件形式上交离线作业(附件的大小限制在10M以内),选择已完成的作业,点“上交”即可。如下图所示。
学生可随时提交离线作业,如需修改,可直接上传新文件,平台会自动覆盖原有文件。
四、离线作业批阅
老师会在作业关闭后集中批阅离线作业,在离线作业截止提交前不进行任何形式的批阅。
注意事项:
独立完成实验报告,不准抄袭他人或者请人代做,如有雷同,成绩以零分计!
大连理工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