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考作业一 (单元一——单元三)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不包括( )。
A.有偿劳动
B.职业劳动
C.雇佣劳动
D.偶然劳动
2.下列不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是( )。
A.劳使关系
B.劳资关系
C.雇佣关系
D.借贷关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关系属于非雇佣关系
B.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不是产业雇佣关系
C.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个别雇佣关系
D.劳动法调整的雇佣关系是国家公力干预之前的私法关系
4.下列属于劳动关系的是( )。
A.承揽合同关系
B.出版合同关系
C.运输合同关系
D.聘用合同关系
5.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 )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2倍工资。
A.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
B.超过一个月不满半年
C.超过两个月不满一年
D.超过两个月不满半年
6.( )包括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务派遣。
A.非典型劳动合同
B.典型劳动合同
C.普通劳动合同
D.非普通劳动合同
7.( )是劳动合同最突出的特征。
A.从属性
B.继续性
C.附和性
D.关系性
8.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 )年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3
B.5
C.8
D.10
9.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 )倍工资。
A.3
B.2
C.5
D.10
10.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文本,至少保存( )以备查。
A.半年
B.一年
C.两年
D.三年
11.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 )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A.1
B.3
C.7
D.10
12.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 )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1
B.2
C.3
D.5
13.集体合同劳动者一方的签约人一般情况下为( )。
A.工会
B.法人
C.普通劳动者代表
D.工头
14.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至少( )人。
A.1
B.2
C.3
D.5
15.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拟审查的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以上反映出的制度是( )。
A.备案制
B.审批制
C.注册制
D.核准制
16.广义的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 )。
A.借贷关系
B.租赁关系
C.劳动关系
D.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17.对有关劳动法上的劳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劳动法上的劳动指有偿劳动
B.劳动法上的劳动指无偿劳动
C.劳动法上的劳动是职业劳动,不是偶然劳务,其职业范围由国家统一设定
D.劳动法上的雇佣劳动发生在特定产业领域
18.下列关于劳动关系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B.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C.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
D.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关系和被管理关系
19.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可分为( )。
A.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不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0.下列属于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合法、公平
B.平等自愿
C.协商一致
D.诚实信用
21.用人单位告知义务的内容包括( )。
A.主动告知事项
B.被动告知事项
C.典型告知事项
D.非典型告知事项
22.《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情形包括( )。
A.劳动合同期满
B.劳动者死亡
C.用人单位提前解散
D.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23.以下行为中,属于用人单位不当劳动行为包括( )。
A.干涉工会活动
B.操纵工会活动
C.拒绝集体协商
D.给予歧视待遇
24.协商代表需要履行的职责包括( )。
A.参加集体协商
B.接受本方人员质询
C.代表本方参加争议处理
D.监督集体合同
25.协商争议的处理程序包括( )。
A.申请
B.推举或指定代表
C.进行协调处理
D.完成调解报告
26.1871年英国公布的《工会法》是历史上第一部工会法。( )
27.劳动法调整的雇佣关系是国家公力干预之前的私法关系。( )
28.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 )
29.劳动合同属于不完全契约。( )
30.劳动合同产生于劳动者参加劳动前,集体合同产生于劳动关系运行前。( )
形考作业一 (单元一——单元三)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劳动法上的劳动一般不包括( )。
A.有偿劳动
B.职业劳动
C.雇佣劳动
D.偶然劳动
2.下列不属于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的是( )。
A.劳使关系
B.劳资关系
C.雇佣关系
D.借贷关系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关系属于非雇佣关系
B.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不是产业雇佣关系
C.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是个别雇佣关系
D.劳动法调整的雇佣关系是国家公力干预之前的私法关系
4.下列属于劳动关系的是( )。
A.承揽合同关系
B.出版合同关系
C.运输合同关系
D.聘用合同关系
5.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 )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2倍工资。
A.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
B.超过一个月不满半年
C.超过两个月不满一年
D.超过两个月不满半年
6.( )包括非全日制劳动合同、劳务派遣。
A.非典型劳动合同
B.典型劳动合同
C.普通劳动合同
D.非普通劳动合同
7.( )是劳动合同最突出的特征。
A.从属性
B.继续性
C.附和性
D.关系性
8.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 )年的,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3
B.5
C.8
D.10
9.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应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 )倍工资。
A.3
B.2
C.5
D.10
10.用人单位对已经解除或者终止的劳动合同文本,至少保存( )以备查。
A.半年
B.一年
C.两年
D.三年
11.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 )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A.1
B.3
C.7
D.10
12.劳务派遣单位应当与被派遣劳动者订立( )年以上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A.1
B.2
C.3
D.5
13.集体合同劳动者一方的签约人一般情况下为( )。
A.工会
B.法人
C.普通劳动者代表
D.工头
14.集体协商双方的代表人数应当对等,每方至少( )人。
A.1
B.2
C.3
D.5
15.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自收到拟审查的集体合同文本之日起,15日内未提出异议的,集体合同即行生效。以上反映出的制度是( )。
A.备案制
B.审批制
C.注册制
D.核准制
16.广义的劳动法调整的社会关系是( )。
A.借贷关系
B.租赁关系
C.劳动关系
D.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
17.对有关劳动法上的劳动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劳动法上的劳动指有偿劳动
B.劳动法上的劳动指无偿劳动
C.劳动法上的劳动是职业劳动,不是偶然劳务,其职业范围由国家统一设定
D.劳动法上的雇佣劳动发生在特定产业领域
18.下列关于劳动关系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劳动关系是社会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B.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C.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在维护各自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地位是平等的
D.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存在管理关系和被管理关系
19.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可分为( )。
A.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B.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C.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D.不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20.下列属于订立劳动合同应遵循的原则的是( )。
A.合法、公平
B.平等自愿
C.协商一致
D.诚实信用
21.用人单位告知义务的内容包括( )。
A.主动告知事项
B.被动告知事项
C.典型告知事项
D.非典型告知事项
22.《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终止情形包括( )。
A.劳动合同期满
B.劳动者死亡
C.用人单位提前解散
D.用人单位被依法宣告破产
23.以下行为中,属于用人单位不当劳动行为包括( )。
A.干涉工会活动
B.操纵工会活动
C.拒绝集体协商
D.给予歧视待遇
24.协商代表需要履行的职责包括( )。
A.参加集体协商
B.接受本方人员质询
C.代表本方参加争议处理
D.监督集体合同
25.协商争议的处理程序包括( )。
A.申请
B.推举或指定代表
C.进行协调处理
D.完成调解报告
26.1871年英国公布的《工会法》是历史上第一部工会法。( )
27.劳动法调整的雇佣关系是国家公力干预之前的私法关系。( )
28.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无效。( )
29.劳动合同属于不完全契约。( )
30.劳动合同产生于劳动者参加劳动前,集体合同产生于劳动关系运行前。( )
形考作业三 (单元七——单元九)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萌芽于( ),该国在1601年颁布了《济贫法》。
A.德国
B.英国
C.美国
D.法国
2.以下情形中,属于社会救助法范畴的是( )。
A.某企业工人退休通过领取企业发放的养老金维持生活
B.某工人在工作时意外受伤,一次性领取了3万元伤残补助金
C.王某入职某企业后,单位每月从其工资中代扣80元基本医疗保险
D.张某由于丧失劳动能力,向当地民政部门申请低保
3.不同的分配制度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社会救助法是由国家对国民收入进行( )的一种制度。
A.初次分配
B.强制性再分配
C.自愿性第三次分配
D.自愿性再分配
4.以下群体中,不适用我国社会福利法的是( )。
①老年人
②妇女
③残疾人
④未成年人
A.④
B.①④
C.①②④
D.以上全部适用
5.社会福利法的目标在于( )。
A.促进机会平等
B.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和生活质量
C.实现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补偿的补充
D.达到安全形势公平的结果
6.社会化养老体现的则是( )范围内的( )关系。
A.社会;代际
B.社会;横向
C.家庭;代际
D.家庭;横向
7.职业年金与企业年金相比( )。
A.都是强制性建立的养老保险制度
B.适用的人群相同
C.都可以一次性全部取出
D.均需要个人共同承担
8.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后,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保险的重要作用,但不包括( )。
A.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B.惠及全体就业人群
C.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D.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9.养老保险关系的主体包括( )。
①被保险人 ②保险人 ③投保人
A.③
B.①③
C.①②③
D.以上都不包括
10.领域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被保险人若死亡,( )停止支付其养老金。
A.当月起
B.次月起
C.次年起
D.不会
11.以下对工伤保险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应对的风险是职业伤害风险
B.具有强制性
C.权利与义务对等
D.待遇优厚
12.根据工伤保险社会化原则,( )补偿受害人的损失。
A.雇主
B.全体职工
C.行政机关
D.工伤保险经办机构
13.在监督模式上,工伤保险基金实行( )。
A.开放的社会化监督
B.政府直接监督
C.企业内部监督
D.工会单独监督
14.在认定工伤的基本条件中,核心要素是( )。
①工作时间;②工作场所;③工作原因
A.①②
B.②
C.①③
D.③
15.在认定工伤的情形中,包括“在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那么,这里所指的“预备性工作”不包括( )。
A.打开设备
B.搬运材料
C.安全储存
D.准备工具等
16.以下对社会保障法特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社会保障法的权力主体具有普遍性
B.社会保障法是国家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而制定的,涉及社会公益,必须强制推行
C.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在待遇给付上由市场主导,政府辅助
D.我国社会保障待遇给付由行政给付、市场给付、个人给付三大部分构成
17.根据社会保障立法的规定,( )是社会保障基金缴纳义务的主体。
A.国家
B.用人单位
C.社会成员
D.社会组织
18.以下属于我国《社会保险法》中规定保险制度的是( )。
A.工伤保险
B.基本医疗保险
C.生育保险
D.住房保险
19.以下对社会保险法的说明中,错误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的社会保障法律
B.社会保险法具有公法手段与私法技术并用的特征
C.与社会保险法相关的法律规范多为任意性规范
D.社会保险法通常被认为是私法
20.我国按照职业和人群实施不同的养老保险制度,因此应包括( )。
A.职工养老保险
B.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
C.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D.商业养老保险
21.下有关我国补充养老保险基金继承权方面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补充养老保险基金无法继承
B.企业年金无法继承
C.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退休后死亡的,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由他人继承
D.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职期间死亡的,其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余额无法由他人继承
22.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费的来源有( )。
A.企业收缴的养老保险基金
B.个人缴费
C.政府补贴
D.社会组织资助
23.王某是一家工厂的员工,也是一家三口中唯一的劳动力。在某次作业中,王某因工伤暂时丧失劳动能,一年内无法工作。王某可享受的工伤待遇有( )。
A.医疗费用
B.康复费用
C.供养亲属抚恤金
D.住院伙食费
24.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对于上述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上下班途中”不包括职工加班加点的上下班途中
B.“上下班途中”情形的认定仅限于“在合理时间内往返于工作地与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单位宿舍的合理路线的上下班途中”
C.非机动车所引起的车祸不包含在“交通事故”内
D.“非本人主要责任”的认定可以仅依靠当事人自行出示的证明材料
25.有以下( )情形耽误申请时间的,无法被认定为“不属于职工或者近亲属自身原因”。
A.不可抗力
B.登记材料遗失
C.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登记制度不完善
D.职工拒不认证
26.社会保障关系可以由当事人自由约定。 ( )
27.针对不同的社会保障项目统一立法是建立我国社会保障法体系的现实选择。( )
28.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主要由企业自主决定实施。( )
29.“保基本”是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定位。( )
30.工作单位的饮水室因在职能上与工作内容无关,不适宜认定为工作场所。( )
形考作业四 (单元十——单元十二)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1.德国( )年颁布的( )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保险立法。
A.1783;《疾病保险法》
B.1883;《医疗保险法》
C.1783;《医疗保险法》
D.1883;《疾病保险法》
2.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中,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管理办法授权由( )规定。
A.国务院
B.最高人民法院
C.全国人大
D.各级地方政府
3.定点医疗机构,是指经统筹地区( )审查,并经( )确定的,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
A.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
B.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C.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
D.卫生行政部门;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4.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 )个月的医疗期。
A.6-12
B.12-24
C.3-24
D.1-24
5.有关衣食、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的社会保障,在我国以( )为主要保障形式。
A.贫困认定为前提的社会救助
B.社会救助为目的的现金支持
C.集中政策性支付的社会保障
D.缴费为基础的社会保险
6.从救助方式来看,社会救助的日常生活救助主要方式是( )。
A.金钱给付
B.服务给付
C.综合给付
D.实物给付
7.政府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向社会力量购买的服务属于间接的政府财政支付,属于( )。
A.社会保障
B.社会福利
C.社会救助
D.社会优抚
8.从救助方式来看,自然灾害救助的主要方式是( )。
A.金钱给付
B.服务给付
C.综合给付
D.实物给付
9.日常生活救助金申领中,街道办事处或镇人民政府一般应在收到申请之日起( )天内,签署审核意见。
A.7
B.10
C.15
D.20
10.家庭经济状况的界定中,家庭财产认定标准是家庭拥有应急之用的货币财产总额,人均应不超过( )个月城市低保标准之和。
A.3
B.6
C.12
D.24
11.( )是自然灾害救助的核心组成部分。
A.灾前预防
B.灾中救助
C.灾后重建
D.疫病预防
12.残疾人劳动就业,实行( )的方针,国家采取优惠政策和扶持保护措施,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使残疾人劳动就业逐步普及、稳定、合理。
A.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B.低层次与中高层次相结合
C.职业培训与在岗实践相结合
D.多种就业形式相结合
13.( )凭有效证件免费乘坐市内公共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
A.聋哑人
B.盲人
C.肢体残障人士
D.智力障碍人士
14.我国现今的儿童福利制度,大体上可以归于( )。
A.普惠型
B.福利型
C.优抚型
D.补缺型
15.公共交通工具设立不低于座席数( )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A.2%
B.3%
C.5%
D.10%
16.在医药卫生体系中,医疗保障体系是次生的,必须以( )为基础。
A.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B.医疗服务体系
C.工伤保障体系
D.药品供应保障体系
17.以下对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儿童也可以参加
B.必须强制参加自愿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C.筹资水平由中央统一确立
D.以家庭缴费为主
18.从救助主体来看,社会救助包括( )。
A.政府救助
B.司法救助
C.社会力量参与的救助
D.个人救助
19.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根据中西医并举,( )医疗机构兼顾,方便职工就医的原则,负责确定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
A.基层
B.专科
C.综合
D.全体
20.基本生活保障是社会救助( )的重要体现。
A.法律化
B.常态化
C.权利化
D.现代化
21.最低生活保障申领人的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包括( )。
A.配偶
B.父母
C.未成年子女
D.已成年的未婚子女
22.军人社会保障可分为( )。
A.现役军人保障制度
B.退役军人保障制度
C.军人优待制度
D.军人抚恤、安置制度
23.老年人福利法包括( )。
A.老年人生活保障
B.老年人社会服务
C.老年人社会优待制度
D.老年人救助制度
24.以下属于残疾人的教育方针的包括( )。
A.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B.以提高为重点
C.着重发展职业教育
D.积极开展学前教育
25.康复工作的原则包括( )。
A.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
B.以社区康复为基础
C.康复机构为骨干
D.优先开展儿童抢救性治疗和康复
26.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灵活就业人员也必须参加。( )
27.医疗机构并非医疗保险法律关系的主体。( )
28.在供养、灾害、纠纷、流浪等特别情况下的群体属于弱势群体,应给予社会救助。( )
29.早期残疾人立法对于残疾的认识被称作残疾的医疗模式,残疾被看作人的缺陷,使人不能以有意义的方式工作。 ( )
30.教育机构可以拒绝招收符合国家规定的录取要求的残疾人入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