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育学院
本 科 生 毕 业 论 文(设 计)
题 目: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模式研究
学习中心:
层 次: 专科起点本科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年 级: 年 季
学 号:
学 生: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21 年02月02日
内容摘要
本文先追溯了社区文化的定义、背景和中国社区发展状况,再分析了深圳市上林社区与南天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揭示了当前上林社区与南天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政府主导模式与居民文化需求的脱节;社区文化建设中缺少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上林社区与南天社区居民对社区文化认识程度低,参与率低。分析上林社区与南天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社区文化建设缺乏实践经验、学习能力较弱,社区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很多关系尚未理顺。分析上林社区与南天社区文化建设的具体现状,充分各种因素的影响,提出了对上林社区与南天社区文化建设策性意见:加强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构建社区文化网络,促进社区文化交流;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关键词:城市社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
目 录
引 言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社会生活
的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就有的一些社会体制、管理方法已经不
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城市社区的各种管理问题便应运而生了。现在城市社
区研究已经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了,国内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不少,已经取得了很
多突破性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管理体制上的研究,成果颇丰。国外关于城市社区
的研究比我国早很多,已经趋于很成熟,社区建设这个词一开始就是国外传过来
得,这都归于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化进程较早的缘故。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社区及其城市社区的内涵、特点、及
其在国内外发展的状况,主要是理论性的阐述。第二部分接着写到城市社区建设
的目标和内容。最后一部分,以深圳市上林社区与南天社区为例子,系统的通过分析城市社
区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城市社区建设的建议与措施。
文章主要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先从理论入手,运用调查分析的研究方法,
阐述了城市社区建设所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具体例子,得出应该采取的相关措
施。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社区的建设,搞好城市社区建设,对建设小康社会、
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笔者希望通
过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国家的城市社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1 社区管理模式概述
1.1 社区
在西方语汇中,“社区”最早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1887年,他的代表作《共同体与社会》出版,英语译为Community and Society,Community具有“社区”和“共同体”的双重含义,其初始含义就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当前,西方关于社区概念包含抽象与具体两层含义,前者是指一种共同意识(a sense of commonality),后者是指由实实在在的特定人群组成具有一定区域或共同利益。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社区”一词引入我国,并根据我国的特点将其定义为:以地区为范围,人们在地缘基础上结成的互助合作的群体,用以区别在血缘基础上形成的互助合作的亲属群体。本研究探讨的社区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具有共同意识通过互动关系发挥一定社会性功能形成的社会群体总称,在我国,分为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前者指街道或居委会所辖区域的社会群体总称,后者指乡镇或村所辖区域的社会群体总称。本研究研究的“社区”是指城市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的社会群体总称。具体而言,社区包括四个要素:
1、人,社区由社区居民所组成。不论何种类型之社区,因人聚集与互动,才能满足彼此的需求。但人数多少才能形成一个社区,目前并无定论,社区太大、人数过多,将使彼此互动困难;但人数太少就一定不可能形成利益互惠与生活维持的团体。
2、地理边界,以地理的范围来界定社区的大小疆界是一般人最能接受对社区的定义。但是,并非所有的社区都有明确的地理划分,如果区域不合适,同样,将会影响社区居民的交流互动。
3、社会互动,社区内居民由于生活所需彼此产生互动,特别是互赖与竞争关系。社区经由不同的社会系统发挥功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建立社区规范。
4、社区认同,社区居民经常以社区的名义与其他社区居民进行沟通互动,通过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村规民约等文化因素形成社区认同,同时,社区居民建立一种社区防护系统,使居民产生明确的“归属感”与“社区情结”。
社区是地方社会或地域群体,但是,社区与一般的社会群体不同,一般的社会群体通常都不是以一定的地域为特征的。《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指出:“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同时,该文件还明确指出了城市社区的范围,“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
社区具有一定功能,即:社区各部分对社区整体的作用,具体功能表现如下五种:
1、经济生活功能,经济生活功能亦即生活、分配、交换、消费的功能,表现为社区通过生产或进口为其成员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服务,并为社区成员提供就业与谋生的机会,担负这一功能的主要是社区的各个经济组织。
2、社会化功能,社区促进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区有一套社会化的体系,对社会成员起社会化的功能。社区社会化的最大特点,使社区的社会化活动形成一个整体,从而在功能上达到最大的效果。
3、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控制具有把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落实到基层社区的功能,社区通过社会化来实现其对成员的内在控制,通过各种组织及其规章制度来实现它对成员的外在控制,以维护社会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规定和禁止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行为的遵守。
4、社会福利保障功能,社区通过组织社会福利机构与居民互助体系,发动组织本社区的力量,为社区成员解决困难和提供各种福利服务,它所提供的是就地、直接和及时的帮助。这种功能表现为社区福利部门或慈善团体、民政部门扶贫助弱,社区居民之间的相互帮助、互相支援,社区医院、诊所为居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等。
5、社区参与功能,社区是居民生活交往的场所,也是社会成员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活动的地方。社区通过其基层组织开展各种社会活动、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等,促进人们相互交往与互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总之,社区功能随着社区的变迁而发生相应变化。现代社区的发展趋势是一方面在复杂化,一方面在专门化,一个大的社区往往聚集为商业区、文化区、政治区、工业区、生活区等多个区位功能于一体。重新认识社区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功能,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社区管理的重要意义。
1.2 社区管理
社区管理是近年来才引起人们注意的一个概念,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在技术层面的社区管理,指在社区内部,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对社区事务的处理,甚至包括公众参与活动和参与决策过程;另一方面是在宏观层面的社区管理,指中央政府通过税收、财政支出、立法、司法、行政等方式对社区发展的支持、指导等,它包括相关社会政策的研究、制定、实施、评估等在内的整个过程。简言之,社区管理就是“管理社区”,它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相关组织与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它具有如下特征:
1、社区管理的范围是有限的,主要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调整为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辖区范围,以这样的地理区域为社区管理范围。
2、社区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作为主导的街道党工委和街道办事处;政府各职能部门在社区的派出机构,如派出所、工商所等;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如学校、商店、物业公司、医院等,还有居委会与广大居民。
3、社区管理的方法是多样的,不同社区管理主体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大体上包括行政方法、法律方法、经济方法、思想教育方法、社会工作方法等,这些方法协同运用促进社区管理有序开展。
4、社区管理的本质是群众性自我管理,其目标是走向自治,社区管理是一项群众性工作,为满足居民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要,应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实现社区自我管理。社区作为居民的自己家园,社区居民直接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决策与执行,动员各种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推行社区发展。
总之,社区管理是一种在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自治性社会管理活动,它集中体现社区居民的意愿,反映社区居民的需要,动员社区居民的力量满足社区利益诉求。就其内容而言,社区管理涉及社区服务、社区卫生、社区文化、社区治安、社区经济等多方面,社区管理活动的科学与合理能够保证社区服务有效供给,促进社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进社区文化素养快速提升,维护社区治安稳定,增强社区经济实力。
1.3 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模式”的探讨是当前研究社区管理问题的重要内容,关于社区管理模式的界定存在着“标准样式”、“服务形态”、“模型与范式”和“工作模式”等四种不同取向:作为“标准样式”的“社区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的是社区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及其各个构成部分所发挥的功能;作为“服务形态”的“社区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社区管理的方式与途径;作为“模型与范式”的“社区管理模式”主要强调不同理论视角对社区管理理念的指引;作为“工作模式”的“社区管理模式”主要强调社区管理具体执行的状况。不同的界定反映了不同学者对社区管理模式的认识和对社区管理实践的总结。通过不同界定的比较,本研究认为社区管理模式是指为了解决社区问题与满足社区需求采取各种管理方法与手段而形成的稳定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总称。
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涉及社区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两个方面,组织结构能够展示社区管理模式的资源配置,互动方式能够展示社区管理模式的运作流程。国内外学者在探讨社区管理模式时也注意到它的构成要素。罗斯曼(Jack Rothman)认为社区管理模式涉及社区行动的目标、问题结构与假设、变迁策略与技术特点、实践者角色、变迁传媒、权力取向、服务对象系统、群体利益假设、服务对象概念与服务对象角色等。波普尔(Popper)认为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涉及社区工作战略、社区工作者的角色、工作机构类型与活动、代表性人物等。国内多数学者研究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涉及政府职能、市场作用、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服务对象、内容与范围等。国外关于社区管理模式概念讨论主要涉及是实际运作过程,国内研究主要涉及政府、市场、社区组织的力量介入,两者的融合也就是社区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
通过界定和分析社区管理模式都可以发现它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为:(1)稳定性,是指社区管理模式在长期的管理过程形成的,并能持久地对社区产生影响;(2)结构性,是指社区管理模式中包含各种组织架构,构成不同资源配置体系,无论是在纵向的不同级别组织,还是在横向的相互协作组织,都显示了社区管理模式的结构特征;(3)动态性,是指社区管理主体之间互动,正是在互动过程中社区管理目标得以实现。
由于各国的基本国情、历史背景不同,社区管理模式也大相径庭,但是,无论何种社区管理模式,都发挥需要充分发挥各种社区主体作用,促进社区构成主体的良性互动。对社区管理模式进行研究,需要定位于社区,对影响社区元素的有序配置进行科学分析,客观认识制约社区管理的技术因素与环境因素,全面把握社区管理过程中的结构设置与运作动力,这样才能形成对社区管理模式的科学、合理的认识。
2 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2.1 国内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分析
我国社区管理是国家经济、政治、社会体制改革的产物,在经历了近几十年探索后,反思其运行轨迹,不难发现,城市社区管理中“政社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尤其是在街道管理层面,政府的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管理职能集于一身,其直接后果是现有社区管理模式的确立,既未明显减轻政府的社会管理负担,又未从更深层次上提高广大居民的民主参与社会管理的意识。如何完善社区管理模式仍旧是一个重要问题。
从社区建设提出至今,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已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基本架构已经初步形成,突出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制度上的保证,1998年7月,配合国家政治体制改革与政府机构调整,国务院正式赋予新组建的民政部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指导社区管理工作,推动社区建设”的职能,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我国社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是将原有的市、区、街纵向城市管理体制引入社区,初步形成了以“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为主要特征,兼具各地特色的社区建设管理组织方式,如:青岛市建立了以民政系统为主导的社区管理组织体系,且市、区、街、居四个层次均实行“一把手工程”,如:石家庄市专门成立了市区工作委员会,负责对全市社区工作的宏观策划、政策研究、综合协调、指导监督等任务。
三是确立了街道办事处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地位。以北京市为例,市政府明确提出了“一确立、两赋予、三分开”的改革思路,即:确立街道办事处对辖区管理负总责的地位;统揽辖区内的地区性、社会性、公益性、群众性工作;实现政企、政事、政社分开。
四是各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基层社区组织的制度创新,如:沈阳市曾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强调要在全市普遍建立新型的基层社区组织结构。许多城市通过采取选派、招聘、直选等方式,调整居委会人员结构,加强居委会组织制度建设。工、青、妇等社团组织也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工作的触角延伸至社区。
我国社区建设的发展是外力推动的结果。虽然近几年社区建设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但由于“单位制”尚未解体,有关支持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政策也不到位,因此,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发育和创新能力比较脆弱,还无法完全承担在社区工作中主体地位的责任。而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权(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一直